《非暴力沟通》读书笔记
第七章 - 以同理心倾听
O 原文:
同理意味着,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。
要同理他人,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,这就是与他人”同在”的状态。出生于奥地利的以色列哲学家马丁.布伯(Martin Buber)形容这是我们面对生命时所需具备的态度:”生命中的情境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,但每时每刻却如新生儿般,带着崭新的面孔,从未有过也永不再现。你无法提前准备如何回应,也无法停留在过去。生命呼唤着你与它同在当下,负起责任而又全心投入。”
同理心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全然地聚焦在他人想传达的信息上,给予他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表达。用佛家的一句话”不去做什么,只是在那里”来描述同理这个能力再恰当不过了。
如果一个人需要同理,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建议来”搞定”对方的问题,他人往往会感到沮丧。
如果我们只是关心别人的话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,我们是在审视他们,而没有与他们同在。同理的核心是”临在”——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。因此,”同理心”不同于头脑上的理解,也并非”同情”。有时我们会因为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而心生同情,这时我们需要格外警惕,当我们对他人表达同情时,就不是在同理他们。
如果我们习惯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并因此而自责,那么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则会变得非常困难。
非保留沟通建议我们用提问的形式来复述我们的理解,便于对方做出必要的更正。我们的提问可以专注与以下几个方面:1、对方所观察到的事实 2、对方的感受以及引发感受的需要 3、对方提出的请求。
有些提问看起来比较直接,但它们并不是获取讯息的最佳途径。如果我们实在要这么问,根据经验最好先披露自己的感受和需要。